大学时代的计划,每个月要看4本书,那时定下的目标,熟读文史哲,这可是一个工科生定的目标。后来也确实做了,只是很多书,虽然借了,可是并没有读,原因很简单–读不懂。代表作品《恶之花》,我硬是读不出味道来。可是董桥散文集,就不一样了,虽然是老头写的,可是也是趣味横生。想了想,可能是文化差异。
基本上,只要听说是好书,都会借来一读,米兰昆德拉算是我以前的最爱了,特别是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》。高中时候,都读到心痛了。后来再有机会读他的其他书,却怎么也找不到那种味道。
不过大仲马的书,《基督山伯爵》和《三个火枪手》都让我读的大呼过瘾,看来也就是大块头的书籍更适合我,比看A片还过瘾。
然后,思绪就如开闸泄水般的泄了出来,一泻千里,不可收拾,就使劲的写,为了能够跟上我的思绪,我的笔头,就飞快的画,画着,画着,就画出我现在丑陋的字体来了。
自从打算不走这条路后,我就决定,让我的思绪和我那可恶的丑陋的字体一样,消失。于是,再也不想写东西了。
多少年后,翻开很多本写满自己丑陋字体的本子,读来,发现,曾经写的是那么的幼稚,那么的矫情,从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。这是悲哀,就如,一个美女躺在前面床上诱惑你,你却怎么也举不起来一样的悲哀。
也许,哥曾经写的不是文字,是矫情。
人们往往对于琐碎的事情,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,而对影响一生的事情,却总是做出草率的决定。生活的琐碎,让其觉得生活的意义,而影响一生的事情,却要交于命运来安排。
一个是多么现实的抉择,另一个又是多么理想的抉择!
从几时起,我就想过,要过一种有品位的生活,不一定要有多高层次,能介于小资和中产之间就可以。小资太过于浮躁,而中产太过于沉闷。在中国这种国情下,就像数千年来的情况一样,大多数人只为了填饱肚子尔尔。品位一种感觉与概念,只是易被这世所磨损。
以前没有工作时候,在肯德基中,点一杯咖啡,5块钱,喝完还可以续杯。也喝的有滋有味,一开始以为不加奶昔或蜜糖,才是有味道。后来觉得放入也未尝不是我所喜欢的。
后来可以去比较正规的咖啡馆,却发现种类繁多,自己又不是很爱好,只是听说来的名字,叫上一杯。加入奶昔、蜜糖,一直喝到凉。再续杯,却是不能。
酒类东西,也是如此。只是喝酒,能接受的就行,却没有去挑拣更喜欢的,或者更贵的,基本上10元左右的档次。不去喝很多,只要喝到恰到好处。
后来想,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我所想的,我却不能支持。可是感觉却是有了。
这是我的悲哀,还是我的境界?
放学的时候,碰到一个很好看的女孩子,感叹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。偷偷的地看她,却又生怕被她发现。她下楼去,我继续走。心里默默地说,再见。
因为以后再也见不到她了。
读董桥的散文,深有感触。其中一篇谈到了人情味:“人情不是太浓就是太淡。太浓,是说彼此又打电话又吃饭又喝茶又喝酒,脸上刻了多少皱纹都数得出来,存在心中的悲喜也说完了,不得不透支、预支,硬挖些话题出来损人娱己。友情真成身外之物了:轻易赚来,轻易花掉,好不珍惜。太淡,是说大家推说各奔前程,只求一身佳耳,……”
这些年来,身边的人换了很多,时常想起,觉得沧海桑田。所以,朋友还是不要太亲热,也没有必要把什么都托出来说,让他觉得你有点质感才好。
于是想,一个人住时候,做一桌丰盛的饭菜,突然想起好久没有见到你,打电话给你。过来,愉快吃完饭,简单说两句,然后你匆忙离开,感觉,极好。
不知道你喜欢不?